赛车——F1中国大奖赛:冲刺赛排位赛赛况
抓住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的机遇,可助力能源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先行一步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是尽快研究出台容量电价,建立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形成机制,调动火电灵活性改造运行积极性,提高电网顶峰发电能力。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提高。
制造业用电量1.7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一、二季度同比增长均为3.4%。受用电需求增长放缓、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厂发电量2.4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2%。第一产业用电量中速增长。上半年,全国水电设备利用小时1674小时、同比提高169小时;火电2066小时、同比下降60小时,其中,煤电2127小时、同比下降57小时,气电1212小时、同比下降121小时;核电3429小时、同比下降118小时;并网风电1133小时、同比下降10小时,为2013年以来的第二高水平,仅低于2018年同期;并网太阳能发电650小时、同比提高13小时。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出现错避峰。
弃风弃光问题继续改善,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新能源利用率均超过95%。第二产业及其制造业用电量稳定增长如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弃煤、弃核,全力发展风光电,并推行全电气化战略。
清洁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电量供应主体(2030:占比50%。2017年跌穿地板。在这样的情势下,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关键节点,如何破解时下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尴尬局面、找准现代能源体系中新的定位、保障煤电清洁高效利用与高质量生存发展,仍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之一。另一方面,发电行业要抓住机遇,利用关停补偿政策,对一些超龄服役、扭亏无望、能耗环保安全不达标、又无力投入改造的老小机组,或者未予核准、证照不全的违规机组,因地制宜实施主动关停,以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的消纳与火电行业的整装,并实现电力市场由过剩到平衡的转变。
对目前我国4200左右的煤电利用小时,不能简单对标美国认为是合理的、现实的。今后,发电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一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价值思维,清洁低碳,依托规划,市场导向,精准布局,多能互补,用户为王,综合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规划基调毫无悬念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清洁转型,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增长,高碳化石能源将大幅减少。2017年火电亏损132亿元,除国家能源集团外,四大发电集团均亏损,亏损面达60%。张家口是国家一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氢能产业初具规模。为保障煤电适者生存,除了煤电企业要继续内强管理,外拓市场,科技进步,资本运作、等待转机外,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根据煤电新的战略定位,针对市场化改革过渡期、能源转型期,调整、完善旧的政策,出台新的有效政策。
慎铺新摊子,实现电力市场供需的再平衡。2050年煤电装机将降到6亿千瓦,建成现代能源体系。据预测,2030年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煤电13亿千瓦将达到峰值。鼓励各省区出台以水补火煤电互保等差异化政策等。
由于市场过剩、煤电矛盾、安全环保、能源转型、政策空档等多重因素冲击,目前煤电出现了整体性亏损、行业性困难,一些严重区域引发关闭潮、破产潮,已影响到火电行业的生存。政策导向利好不多利空多,降低用能成本,煤炭去产能。
我国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努力恢复到4800-5500小时,这既符合国情、符合历史、符合实际,有利于减少设备闲置、投资浪费,有利于煤电企业扭亏增盈、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煤电的经济性,以支撑我国较低的电价水平。我国用电量增长已连下台阶,十五增长13%。
允许煤电严重亏损省区重启煤电联动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十二五增长5.7%。近期,一些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能源企业纷纷启动编制能源、电力十四五规划的准备工作。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严控煤电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国家对存量煤电推出一系列严厉的环保举措,从严淘汰落后产能0.2亿千瓦。到2018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7.76亿千瓦,占总容量的40.8%。
2012-2014年,火电经营状况逐年好转,2015年业绩置顶,进入2002年电改以来最好的时期。贵州、东北等地电煤供应告急,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台限运出省措施。
十三五以来,我国煤电经营业绩坐滑梯一样迅速走低:2016年腰斩。电力产能普遍过剩是发电行业的风险源,也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
随着经济减速、结构优化以及技术进步、节能减排,未来能源(电力)消费增速减缓是必然的趋势。三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转型发展,要突破单一发电业务的束缚与风险,利用电力改革、能源生态重塑、产业跨界融合、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着力绿色发展、向下延伸、对外拓展、介入新业态,战略进入配电售电、储能节能、调频调峰、冷热电气水等领域,热力网源一体、发配售一体、多能联供与辅助服务并举,并系统优化发展格局,实现纵向源网荷储用,横向多能互补、产业协同、区域平衡。
到2018年底,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1亿千瓦,占全国煤机比重的80%。2016年,宏观经济开始企稳,煤炭需求止跌回升,增长0.5%,因为政府限产、去产能,原煤产量仅为33.6亿吨,下降了9.4%,导致市场供不应求,煤价大幅反弹。即使是提出振兴煤炭工业、废除奥巴马《清洁电力计划》、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又如何呢?实际出乎意料。三北地区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超过4000万千瓦,其中2380万(约60%)在东北。
反映燃料成本的CECI沿海电煤采购5500大卡综合价,2017、2018年分别在650-700元/吨、571-635元/吨震荡,均超过国家规定的绿色区间。十一五增长11.1%。
清洁低碳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能源清洁转型是国际化大趋势。十三五,国家禁止京津冀、长珠三角及红橙色预警省域新建煤电,全国停缓建煤电1.5亿千瓦。
而今,2019年能否前行,2020年能否全面奔小康还有待观察。多年来,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要不要煤电,或煤电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上,社会上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未形成共识,煤电前景迷茫。
(一)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多能互补等将成为重要的新型供能方式重庆能源资源有限,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电力受端省份。构建多元化电力保障体系,将是实现我市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西南电力设计院是首批获得国家工程综合甲级资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国勘察设计百强单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缺口将越来越大,预计2035年全市新增电力缺口约2500万千瓦。
基于当前川渝输电通道能力已经饱和,难以实现新增四川水电入渝的现状,深入研究规划川渝电网2035目标网架,新增川渝输电通道,促进四川水电等清洁能源优先在渝消纳,进一步加强重庆市的中长期电力保障。直辖以来,通过自建电源和引入外来电,基本形成了自给为主,外来为辅的电力保障格局。
重庆日报记者8月5日从市能源局获悉,为加强重庆市中长期电力保障,推动重庆市电力高质量发展,近日,市能源局与西南电力设计院在成都正式签订《深化电力合作协议》,并依托西南电力设计院成立重庆市电力规划研究中心。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以后,重庆市境内基本没有可开发大中型电源,新增电力需求将主要依靠外来输入。